新闻  |   论坛  |   博客  |   在线研讨会
详解锡膏工艺中不润湿现象
深圳福英达 | 2025-04-23 10:22:38    阅读:13   发布文章

不润湿是指在焊接过程中,焊料未能充分覆盖基板焊盘或器件引脚表面,导致焊料与基底金属之间形成较大的接触角(通常>90°),且未形成有效冶金键合的现象。其典型特征为焊点表面呈现基底金属本色(如铜色、镍色),焊料仅部分附着或呈球状聚集(如图1-1所示)。此问题直接影响焊点的机械强度、热循环可靠性及长期稳定性。


图 1-1 不润湿现象

一、形成机理与核心原因

不润湿的本质是焊料与基底金属间的界面反应受阻,具体原因可分为以下四类:

基底金属表面状态异常

氧化与污染:焊盘或引脚表面存在氧化层(如CuO、NiO)、有机污染物(油脂、助焊剂残留)或金属间化合物(如Au-Sn脆性层)。

镀层缺陷:

ENIG(化学镀镍浸金):镍层孔隙、磷含量超标(>8wt%)或金层过薄(<0.05μm)。

OSP(有机保焊膜):膜层过厚(>0.5μm)或受热分解不完全,阻碍焊料浸润。

HASL(热风整平):焊盘边缘因热应力出现微裂纹,暴露内部氧化铜层。

焊料合金与助焊剂失效

焊料杂质:铝(Al)、镉(Cd)、砷(As)等杂质元素偏析,或焊粉氧化(氧化物含量>0.2wt%)。

助焊剂活性不足:

活性剂(如有机酸、卤化物)浓度过低或高温分解失效。

焊膏印刷后暴露时间过长(>4h),助焊剂挥发或吸湿。

再流焊工艺参数偏差

温度曲线异常:

预热区温度不足(<120℃)或时间<60s,助焊剂未充分活化。

峰值温度过高(>245℃)或液态以上时间(TAL)>60s,加速金属氧化。

气氛控制不当:

氧气含量>1000ppm(未使用氮气保护),导致焊盘高温氧化。

焊接腔体湿度>10%RH,水汽与助焊剂反应产生气孔。

设计与工艺适配性问题

细间距器件:模板开口尺寸<焊盘尺寸(如0.1mm差距),导致焊膏印刷量不足,边缘润湿不良。

混装工艺:BGA与插件器件共炉焊接时,热质量差异导致局部温度不均。


二、影响与风险评估

不润湿对焊点可靠性的影响需结合以下维度评估:


三、系统级解决方案

材料优化

焊盘表面处理:优先选用ENEPIG(镍钯金)或沉银(ImAg),避免纯锡或OSP工艺。

焊料选择:采用SAC305(Sn96.5Ag3.0Cu0.5)合金,控制焊粉氧含量<0.1wt%。

助焊剂升级:使用高活性免清洗助焊剂(如RA型),增强润湿能力。

工艺调控

温度曲线优化:

预热区:120~150℃,时间90~120s。

回流区:峰值温度235~245℃,TAL<45s。

氮气保护:焊接过程维持氧气浓度<500ppm。

设计与工艺适配

模板设计:细间距器件采用阶梯模板(StepStencil),开口尺寸≥焊盘尺寸0.05mm。

印刷参数:刮刀压力0.1~0.2MPa,印刷速度20~50mm/s,确保焊膏填充率>90%。

过程控制

焊前清洁:使用等离子体清洗机去除焊盘表面有机物。

AOI检测:通过3D激光检测焊点体积,结合润湿角算法筛选不良品。


四、典型案例分析

案例1:BGA边角焊球不润湿

现象:X-ray检测发现BGA四角焊球空洞率>30%,润湿角>110°。

根因:模板开口比焊盘小0.15mm,导致焊膏印刷量不足;再流焊峰值温度255℃(超出规格10℃)。

对策:修改模板开口尺寸,降低峰值温度至240℃,空洞率降至5%。

案例2:OSP焊盘润湿不良

现象:引脚焊点呈“缩锡”状,润湿角>90°。

根因:OSP膜层厚度0.8μm(超标0.3μm),助焊剂活性不足。

对策:更换低厚度OSP工艺(0.3μm),升级助焊剂活性等级,润湿角降至45°。

通过材料、工艺与设计的协同优化,不润湿问题可得到有效控制,从而提升焊点的长期可靠性。


*博客内容为网友个人发布,仅代表博主个人观点,如有侵权请联系工作人员删除。

参与讨论
登录后参与讨论
推荐文章
最近访客